南郑县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发展纪事

发布时间:2014-11-24    热度:

初冬时节,穿行在南郑县法镇、牟家坝等地茶叶基地里到处都是茶农们忙碌的身影。“我这10多亩茶,就像是家里开的‘绿色银行’,前些年是娃儿的‘上学茶’,这几年是全家的‘致富茶’,以后就是我的‘养老茶’。”法镇桂花村60多岁的老何指着不远处长势喜人的一片茶园,颇为得意地对笔者说。

    近年来,南郑县委、县政府通过扩基地、壮龙头、抓质量、树品牌,奏响了一支15万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曲,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路。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(北京)第十一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,该县喜获绿茶类金奖5个、红茶类金奖2个,获奖率居全市前列,其中汉山牌“汉中红”红茶获得全国红茶类唯一特别金奖。

    育产业,升腾绿色希望

    如何发挥区域特色、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强县?南郑在思索中寻找到了答案。

  南郑种茶历史悠久,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。县委、县政府经过长期考察、分析、论证,将茶产业确定为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首,大力实施茶叶富民强县工程。结合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基础、资源、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,从有利于发挥优势,有利于实现产业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的原则出发,对茶产业发展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并制定了扶持政策,明确了发展前景、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,使全县茶产业得以科学有序发展。2007年以来,县政府每年筹集350至10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,用于基地建设补贴、企业鼓励扶持、良种引进繁育、技术培训、基地认证等,为茶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去年,县上改革创新新建良种茶园奖补方式,从县产业化资金中列支500万元,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30亩以上集中连片新建茶园从200元到600元分4个档次予以资金奖补,充分调动了各类积极因素投入茶产业发展。今年县财政又列支1000万元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、列支100万元用于扶持园区建设,通过政策、资金、项目倾斜和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,催生出云山、绿娇子、汉山茶业等10余家牌子响、实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。目前,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.6万亩,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8.9万亩、有机茶园面积1.5万亩,形成重点产茶镇12个、重点村148个,建成省级“一镇一业”茶叶示范镇3个、省级“一村一品”茶叶示范村11个、省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、市级茶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,茶叶总产量达7582吨、总产值超过8.2亿元,涉茶人口15.2万人,茶农来自茶叶的纯收入人均5395元。茶叶已成为南郑农业的主导产业、茶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。

  上项目,催动茶产业升级

  如何以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?如何吸引外部市场参与,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?南郑在行动中给出了答案。

  近年来,该县抢抓发展机遇,牢固确立茶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战略地位,把发展茶产业、茶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突破口,围绕“利用大环境、整合大资源、创建大基地、对接大市场、做成大产业”这一思路,大力实施项目配套战略,采取以培育茶叶产业、新农村建设、开发旅游景点、兴办农家乐、举办茶叶节等方式,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。

  该县抢抓中省市加大农业和茶产业投入的机遇,通过各种渠道、采取不同方式,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。在广泛征集、筛选、论证的基础上,精心策划和包装了一批带动性强、社会效益好、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发展方向的项目,建立了项目库,共计筛选入库项目近百个,年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。全县各相关部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,从上至下建立“茶产业做到哪里,项目就跟到哪里”的项目捆绑投入机制;通过银企恳谈会,协调金融信贷部门建立茶产业发展信贷机制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,帮助企业解决建设资金问题,多渠道增加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。

  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,该县借势发力引项目。去年以来,先后通过对外招商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、农业科技人员领办企业等多种形式,陕西汉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、陕西新美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、汉中市融道生态茶业公司等近10家省市茶叶龙头企业纷纷在南郑落地生根,引资总额4亿多元。龙头企业采取“商标+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合作社+公司+基地+农户”等产业化经营模式,通过松散联合、订单收购、租赁承包、二次返利等多种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,构建了种养加一体化、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,拓展了茶农增收的渠道。茶叶产业带动旅游业、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开发的良性经济模式已经初步形成。

  品牌,此方佳茗韵味长

  如何走出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困惑,让南郑茶叶香飘四海?该县在逐鹿市场的探索中寻觅到了答案。

  品牌的基础在品质,该县从政府到企业通过提高茶的品质,施展营销、宣传、文化诸多手段,打造茶叶品牌。坚持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精”的品牌发展思路,利用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”等形式,精心策划组织和参与国内外重大茶事活动,利用茶叶评比、展览、展销平台,以茶会友、以茶招商,大力宣传推介南郑茶叶公共品牌和重点企业知名品牌,拓宽茶叶销售渠道,提高茶产品市场竞争力,提升茶品牌的内涵。在西安、宁夏、兰州、太原等大中城市设立茶叶直销窗口和代销网点30余个,每年外销茶叶近千吨。

  该县本着向标准化要质量、向标准化要效益的理念,以科技为支撑点,建立起县茶技站、镇农技站、村级茶技员、农户“四位一体”的技术服务队伍。建成了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,培育良种母本茶园1000余亩,引进栽植国家级茶树良种20多个,年繁育良种茶苗1.6亿株。先后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实施技改扩建,引进国家一流的全自动茶叶加工生产线,形成了年加工名优绿茶3000吨、优质大宗绿茶5000吨的生产能力;引进了红茶白茶生产线和清洁化加工生产线,相继研制开发出了“汉缘红”红茶、“秦月团”白茶茶叶新品。10月11日陕西理工学院和南郑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科研合作框架协议,该院秦巴红茶研究所科研成果“汉山红”工夫红茶项目正式落户南郑,力争将“汉山红”品牌打造成秦巴地区高端工夫红茶主导品牌

  该县积极引导企业、农户、经纪人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名牌意识,引导和扶持农民和企业注册茶产品商标,推动茶叶生产方式向产业化、集约化转变。通过以奖代补、认证费用补贴、申报品牌奖励等多种形式,鼓励茶叶企业或合作社积极进行 QS、 ISO 等认证以及商标注册、品牌创建申报工作。建成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22家,取得 QS 认证茶叶企业17家、 ISO9000 认证和“汉中仙毫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茶叶企业各4家。全县注册有“汉水银梭”、“黄云翠竹”“汉缘”、“远山眉”“干龙洞”等19枚茶叶专用商标,累计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和其它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荣获33项大奖,茶叶已成为南郑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名片。